中美金融战进入2025年,气氛变得越来越紧绷。美国死死守住高利率不降息,中国这边也紧咬牙关不放水。全球金融市场像一根拉到极限的橡皮筋,随时可能断裂。
春节刚过,国内不少企业传出裁员降薪的消息。大街上的招聘广告少了,大家的神色也渐渐变得凝重。年初市场还在猜会不会降息,结果等到6月,央行才象征性地降了10个基点,实在没有什么水花。
投资人回头看股市,去年9月24日那波反弹之后就一直没什么动静。楼市的消息更让人心里发毛。媒体还在喊“企稳”,但其实除了北京、上海这样的城市,新房成交价坚挺,二手房却总是阴跌,居民的资产负债表一天比一天难看。
这种紧绷的状态,2025年上半年持续到现在。每个人都在问,底部能撑到什么时候?网上流传的“日本30年失落”论调,真让人心里发慌。有人搬出日本老例子,说中国也要步后尘。
我觉得,这种悲观其实没啥道理。日本当年产业基础持续萎缩,电子、家电、汽车一个个走下坡路,到后来能拿得出手的产业只剩汽车,还在慢慢没落。中国和日本根本不是一回事。
2025年,新能源汽车、半导体、船舶制造、大飞机、医疗器械这些行业,依然能看到升级和突破。产业的基本盘还在不断壮大。虽然过去那种爆发式增长难以复制,但中国经济还是有底气。
普通家庭的存款还在涨,2025年居民存款总额突破了160万亿,同比增长将近12%。虽然不少人觉得钱都在富人手里,但只要资金开始流入股市、楼市或者消费市场,经济循环就有机会重新启动。
大家都在等一个信号。中国这边内部条件其实已经成熟,唯一卡脖子的,是美国那边迟迟不降息。美联储至今还把联邦基金利率维持在4.25%-4.5%,这让中美之间的利差一直居高不下。
要是中国这时候主动放水,利差和汇率压力会直接引发资本外逃。资金会像决堤的水一样流向美国,用来填美债的窟窿。国家只能死死顶住,政策上只做最细微的调整,绝不轻举妄动。
美国其实也挺难受。高利率拖得久了,实体经济被压得喘不过气来。美联储自己也明白,继续高息会把美国经济搞垮,但降息的时机又很难把握。
2025年,美国内部的博弈比表面看起来更激烈。美联储想拖,白宫想快。特朗普的目标很明确,他要在四年任期内交成绩,哪怕付出代价,也必须马上见效。
美联储的想法是,慢慢把资金从美股赶到美债,压低美债收益率,再降息,避免金融系统剧烈震荡。特朗普可等不了,他需要真金白银,立竿见影地搞出政绩。
关税战就是他的新招。美国用关税敲打全球,想要逼着世界给美国“交保护费”。这样一来,既能补充财政,又能积攒政治资本。
这种做法直接威胁到了美联储的根基。美元的国际地位一旦动摇,美联储的权力也就跟着动摇。美联储只能继续高利率,抬高政府债务成本,给行政当局制造压力。
这场党争,让降息变成了政治问题,远不是经济形势能决定的。2025年,降息的步伐比所有人预期的都要慢。市场分析师、投资人,谁都拿不准美联储和白宫到底什么时候能分出胜负。
中国这边只能被动等待。产业升级、科技创新是托底的法宝,智能电车、国产替代、出口增长,这些都在默默为经济蓄力。政策层面只能“喊话+挤牙膏”,托市不救市,慢慢熬时间。
楼市政策也就那样,不行就喊一嗓子,出点小招,顶一顶,回血了就让它再撑几个月。汇率上,人民币升值太快了,央行才会象征性降一点点利息,用来对冲压力。
现在的状态,就是等美国那边先撑不住。只要美联储降息的按钮一按下,中美金融战的节奏就会变。到时候中国可以顺势放水,开启新一轮经济周期。
有人问,这种僵持还要多久?我看,最早今年第四季度,最迟明年上半年,美国那边就得松口。时间拖得越久,对美国经济的伤害越深,局势变数也就越大。
美联储肯定还会想尽办法,做好预期管理,尽量把损失降到最低。可市场的耐心是有限的,实体经济的压力一天比一天大,迟早要出一个结果。
对于中国来说,这阶段最难的不是硬仗,而是熬过寂寞和磨人性子。大家都知道,只要等到美国先垮,局势就会迅速向中国有利的一方转变。
2025年7月,整个金融世界还在屏气凝神。没人敢轻举妄动,所有人都在等那根橡皮筋到底会先从哪一头断开。
时间成了最大的变量。下一步会发生什么,谁都说不准。
也许,真正的转折点,就在这个看似平静的夏天里悄悄酝酿。
信通配资-期货配资门户-股票配资开户会员-炒股配资平台官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